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下,为深入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爱国力量,10月21日下午,淄博师专纪委监察办党支部联合人文学院党总支、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后勤管理处党支部,在学校电影院共同开展“观红色影片忆初心,承抗战精神强担当”主题党日观影活动,在光影中回望历史,于感悟中砥砺初心。
观影结束后,各支部围绕影片内容开展感悟交流。
1.纪委监察办党支部 马思思
《南京照相馆》的深刻之处,在于它用最平静的镜头,讲述了最惊心动魄的守护。影片避开了宏大的战场,将焦点对准一间小小的照相馆。在这里,显影液冲刷出的不是普通的照片,而是历史的铁证。主角们从乱世中只想苟活的普通人,到在暗房中目睹暴行后良知觉醒,最终选择冒死守护真相。这一转变过程,被刻画得真实而震撼。他们所守护的,不仅仅是几卷胶片,更是民族的记忆与尊严。勿忘历史,致敬那些平凡的勇敢。这正如我们的工程审计工作——虽无硝烟,但每一份数据与凭证,亦是时代的“底片”。我们在数字与图纸构成的“暗房”里,严谨取证,去伪存真,只为守护工程背后,那份不容篡改的真相。
2.人文学院学生党支部 廉雨婷
在山河破碎、生命如草芥的至暗时刻,电影《南京照相馆》中,那一方小小的照相馆,竟成了捍卫生命尊严与民族气节的最后阵地。暴力的极致不仅是摧毁生命,更是企图抹去一个民族的记忆与存在。而照相馆中每一次快门的响起,都是对这场暴虐最直接、最坚定的回应。那些定格的面容,不仅是个体“我曾存在”的宣告,更是千千万万不屈的中国人向世界作出的见证——我们的人民,永远不会被暴力征服;我们的民族,永远值得被历史铭记。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真正的苦难叙事,不应只停留在伤痛本身,更要照亮那些在至暗中依然挺立的脊梁。他们或许手持相机,或许只是整理衣襟端坐镜头前,却共同构筑了一个民族不灭的尊严与精神。这精神,穿越血火,直至今日,仍在我们血脉中奔涌不息。
3.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 郝雪宁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观看《南京照相馆》让历史的沉重与平凡人的坚守深深触动人心。影片将镜头对准大屠杀中挣扎求生的普通百姓,从犹豫退缩到毅然留存底片,这群小人物的转变,藏着最动人的家国情怀。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微弱的力量守护真相,用不屈的意志对抗黑暗,让“坚韧”二字有了具象的诠释。这份在绝境中坚守的勇气,正是抗战精神最朴素的体现。如今的我们无需面对战火硝烟,但抗战先辈们的斗争意志、担当精神,仍需在工作中传承。我们当以这份精神为指引,在升本迎评的关键任务中主动担当、聚力赋能,用实干践行“砥砺前行”的初心,让历史的力量转化为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4.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 王雪
暗房红光下,底片渐渐浮现的不仅是日军的暴行,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师,看完《南京照相馆》后,我思考的不仅是影片所展现的历史伤痛,更是普通人在至暗时刻所迸发出的人性光辉与民族气节。这部影片通过一间照相馆的命运,展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民族苦难,更揭示了中国人民在压迫中的觉醒与抗争,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觉醒与成长。影片对思政教育启示深远。将影片中“城墙石砸向侵略者”“民谣维系文化根脉”等场景融入课堂,能让青年直观理解“民族精神”不是空洞概念,而是危难中迸发的生命力量。铭记这些底片上的血泪,正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历史溯源。
5.后勤管理处党支部 张学
电影《南京照相馆》以温情与悲怆交织的镜头,讲述了战火中普通人守护人性尊严与历史记忆的故事。作为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影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对自身职责的深刻反思。影片中,主人公在极端环境下对“职责”的坚守,与我们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的宗旨异曲同工。后勤,并非简单的“管吃管住”,它同样是立德树人的“无言课堂”。我们管理的食堂、校园环境,处处都是育人阵地。电影启示我们,后勤服务必须“以生为本”,将学生的需求与体验置于首位。我们将把观影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提升服务品质的具体行动。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为各支部党员干部及群众带来深刻的爱国教育与精神洗礼。大家一致认同,升本迎评关键期,需借伟大抗战精神强化使命与奋斗精神,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工作,主动担当,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献力。